【重磅学术资讯】《华文大阪每日》复刻出版
编者按
《华文大阪每日》由大阪每日新闻社和东京日日新闻社创刊于1938年11月,面向战争时期日本占领的汉语圈发行,曾被视为日本帝国的政治宣传杂志,号称发行7万册。除了文艺作品之外,还刊有大量的时事报道,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该刊自第101号起更名为《华文每日》,到终刊号(1945年5月)总计141册。现已全部完成复刻,由不二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现经该刊编辑组授权,刊发复刻版相关信息,以飨国内读者。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日本占领区,日本的综合杂志《华文大阪每日》的发行量曾名列前茅。它为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状况、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现已全部完成复刻!
本刊为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面向中文圈发行的一部由中文撰写而成的综合性杂志。由日本员工与在日留学中的年轻才俊们于1938年11月共同创刊,目前得以确认的最后一期为1945年5月第141号。
《华文大阪每日》(第101号起更名为《华文每日》)是由每日新闻社刊行、面向汉语圈的珍贵杂志,它的首次复刻工作业已完成!它曾被视为日本帝国的政治宣传杂志,号称发行7万册。除了文艺作品之外,还刊有大量的时事报道,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华文大阪每日》从创刊号(1938年11月)到终刊号(1945年5月)总计141册,计划将其编为18卷,分6次出版。当年曾另行编发的《华文大阪每日》上海版共有第97、98、99号三期。这三期将收录在第18卷里。
02囊括时事政治、文艺特辑、随笔等,内容丰富
该杂志在以华北和蒙疆为首的中国内地日本占领区以及伪满地区发行,中日两国撰稿人高达600名左右。内容包括中国、日本、伪满洲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现状分析、评论、座谈会、文艺和文化栏及各种写真专题。还刊有政治、行政、经济、文化各界名人的传记和肖像,以及“中日名人家庭访问记”“满洲特殊会社”等特辑。此外,文艺栏登载有华中、华北、伪满作家张资平、周作人、雷妍、但娣、梅娘等人以及日本作家吉屋信子、吉川英治等人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体裁包括通俗小说、漫画、文学评论、投稿、有奖征文等,以及翻译特辑、海外文学特辑等。战后,其中的许多中国人投稿者曾被视为“汉奸”。时至今日,重新回看这些文章,更显得弥足珍贵。03《华文大阪每日》的历史价值
21938年11月创刊的《华文大阪每日》,简称《华每》,是日本侵华战争陷入困局时的产物。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仅5个月,日军就占领了北京、上海和南京。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7月,中共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国军在数千里战场上顽强抵抗四个多月后撤退,日军损伤巨大,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无力在短期内灭亡中国,遂抛出具有欺骗性的“日满支三国”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对重庆国民政府诱降受挫后,日本将其中的“支”(支那),换成了在内地沦陷区炮制出来的伪“国民政府”,以僭越合法的重庆国民政府,并将其称作“新中国”。它与纳入日本的台湾(1895)、另立国家的“满洲国”(1932)一起,形成了日据区的三种不同的殖民体制。
《华每》殖民宣教的对象是内地沦陷区。作者却来自“大东亚共荣圈”各地。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吊诡现象。
伪满作家李正中(1921-2020)回忆,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发表不了,但《华每》敢发(2014年4月23日)。这是因为,在内地沦陷区,可以公开表达中国文化认同。而在台湾、伪满,是严加禁止的。
1943年,穆穆(1912-1992)曾撰文:“在国内(沦陷区)所不能刊的文章,在那上面(《华每》)都可登载”。这是所谓的“灯下黑”现象:在内地沦陷区,有中国人参与的新闻检查,更为谨小慎微。
这就道出了《华每》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表达抵抗,以及后来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原因所在。
穆穆同时还说:华北大量读者“多半只读下半本文艺栏”,即文坛、艺坛、小说、杂俎等。而上半部分是评论、对华舆论集、记述、日本介绍等宣传栏目。这表明,对于《华每》的对华思想战内容,多数读者不感兴趣。
《华每》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人情世态。出版社组织专业人员,完成了这么大的复刻工程,真是福泽学界。也是在为历史存证。
因此,我十分愿意向读书界推荐完整的《华每》复刻版。
——张泉(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本刊为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面向中文圈发行的一部由中文撰写而成的综合性杂志。由日本员工与在日留学中的年轻才俊们于1938年11月共同创刊,目前得以确认的最后一期为1945年5月第141号。
当时,呈现长期化趋势的中日战争已步入太平洋战争阶段。如此时局之下,本刊物作为大日本帝国中文政治宣传的一环,以中国大陆的一般市民为主要读者。然而,刊物的内容并非一味地单向灌输大东亚共荣圈思想,而是尽量回应“大陆”这个市场的需求,不遗余力地替读者发声,并进一步地致力于新舆论的建构。当然,尽管当时也有非议之言,但该刊物收录了1930年代后半叶到战争末期之间,中日两国作家、政治家、文化人、名人们的作品及相关信息,以及中国各地风俗、生活、观光等相关报道与图文信息,曾紧紧地牵动着当时中国人的心弦,堪称一座前所未有的资料宝藏。
当时发行数量超过7万部,远远凌驾于《中央公论》《改造》,而如今却沦落到无一家机构能够浏览到全部内容。原件提供者西原和海氏也是此次复刻的策划者之一,出版了除几乎全卷的共141号之外,更是加入了一直以来极度稀缺的“上海版”第97-99号。为关注殖民地时期中文文化圈的近现代史、文学、思想、文化史等研究者们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以填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空白。
——不二出版编辑部
记录战中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4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包括旧“满洲”地区在内,曾经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中文杂志。虽然发行人是在日本国内,但读者却遍布中国东北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阔地域。从中日战争爆发到战败,其间共发行了七年之久,坐拥读者数十万(自称),无人可与之媲美。可是尽管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却无一处收录其全部期刊。故此,在各界友人的鼎力支持之下,本次的复刻出版事宜得以实现,其意义非凡,实乃快举也。
作为日军占领区面向中国居民的宣传教化手段,杂志刊登了大量关于日本及亲日政权方财政界、军人、官僚为主的各界有为之士言说与动向的报道。然而,其中大多数均为战犯、“汉奸”,抑或其帮凶,这些人的遗留之言在中日两国都已遭封印。而本刊的复刻版对了解当时其言行而言,堪称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以期借此揭开中日战争时期政治外交,以及两国抗争过程的神秘面纱。
此外,本刊标榜着“东亚文化建设”,以“满洲国”各地区的文学作品为主,兼有戏剧、电影、漫画、文艺时评,更是搜罗了各地传统风俗的相关报道,使得刊物相映成趣。讽刺的是,曾经一度与中国分割开来的“满洲国”,却因为“大东亚”的出现而再次与中国本土接轨,并可一窥当时文化交流之兴盛。与此同时,菊池宽、横光利一、大宅壮一、久米正雄、林芙美子、吉屋信子、村松梢风等日本作家,德富苏峰、平川清风、吉冈文六等“大每・每日”系的言说家,大谷光瑞、内山完造、小田岳夫、实藤惠秀等与中国有着深交的各方人士,以及梅兰芳、周作人、陶晶孙、张深切等当地的作家文人等的作品与言论等,也被大量收录其中。然而,这些在作家们现有的全集及文集之中却未被收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刊的复刻不止于在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方面,在重重迷雾的中日两国文学文化交涉史研究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久保明男(东京都立大学教授)
5
在执行现场负责当地社会开展各项政策的是怎样的人物呢?作为执行对象的当地居民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过着怎样的社会生活?当地居民如何看待当地政权执行的各项政策,又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其结果,社会实态的哪部分变化到了怎样程度,或者并没有变化?这些掌握当地社会“实态”必须加以实证的课题,依然没有被充分阐明。倘若不能掌握这些“实态”,则无法对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等对于东亚所具有的意义进行定位,这个意义上来讲,揭秘当时社会的“实态”亦是研究此时期东亚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阪每日新闻社创刊的中文半月刊《华文大阪每日》,成为探讨以上研究课题极为珍贵的史料。该杂志虽然以日本国策为大框架,但是刊载了对多种多样采访对象的多种多样形式的报道,其丰富的内容与以日中文化交流为第一义的编辑们的主观使命感也时常相吻合,这就使得日本国策相对化,因而成为反映当地社会“实态”的宝贵信息来源。这同时也意味着,该杂志超越了单纯的日本国策宣传杂志这一框架,它通过绝佳的具体事例,成为探讨激烈交战的战争时期是否能凭借日中之间的相互关联而实现彼此改变的资料。
如此珍贵的《华文大阪每日》,此次由不二出版社重印,将填补上述研究上的空白,为重构更丰富、更有说服力的1930、40年代东亚史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更多的人能活用该杂志。
——松重充浩(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
6
主要特集号「建設東亜新秩序運動」(第9号)/「中華民国国民政府還都祈念慶祝特大号」(第36号)/「恭迎満洲帝国皇帝陛下特輯」(第41号)/「『海外文学』選集」(第42~52号)/「日本現代詩選訳特輯」(第49~52号)/「歓迎汪主席訪日特輯」(第65号)/「翻訳文芸之巻」(第67号)/「女子作品之巻」(第68号)/「『大東亜戦争』特輯」(第77号)/「満洲文芸特輯」(第101号)/「華北文芸特輯」(第102,103号)等
主要執筆者
日本(文学者、文化人、政治家、軍人等)
田村(佐藤)俊子/大内隆雄/北村謙次郎/阿部知二/村岡花子/吉岡弥生/村上知行/火野葦平/草野心平/吉屋信子/林芙美子/伊藤整/橫光利一/菊池寛/窪川稲子/バイコフ(拝克夫)/井上哲次郎/荒木貞夫/近衛文麿/芦田均 等
中国(文学者)
梅娘/柳龍光/張蕾/山丁/呉瑛/季瘋/王度/疑遅/呉郎/爵青/田瑯/但娣/趙孟原/聞国新/雷妍/藍苓/陶晶孫/傅彦長/陶亢徳/曹涵美/陳大悲/劉敏君/周作人/張資平/呂奇/袁犀/蕭艾/江文也/璇玲/徐白林/呉漫沙/張我軍 等
中国(政治家・行政関係者等)
【蒙疆・満洲】阮振鐸(駐日大使)/韓雲階(経済部大臣)/丁士源(元駐日大使)/穆春雷(外交部秘書)/呂栄寰(産業部大臣)/金永昌(蒙疆聯合委員会産業部部長)
【華北】王蔭泰(臨時政府実業部総長)/繆斌(新民会中央指導部長)/殷汝耕(山西炭礦董事長)/殷同(臨時政府建設総署長官)/管翼賢(華北政務委員会情報局局長)/宋介(新民会教化部長)/柯政和(新民会北京事務局次長)
【華中・華南】温宗堯(司法院院長)/江亢虎(考試院代理院長)/王子恵(維新政府実業部部長)/張仁蠡(漢口特別市市長)/趙如珩(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長)/湯良礼(外交部国際宣伝局局長)/許錫慶(中央電訊社総編輯)/孫湜(駐日辦事処処長)/汪向栄(駐神戸領事)/厳軍光(興建運動) 等
原本提供:西原和海・毎日新聞社
推薦:張泉(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長) 大久保明男(東京都立大学教授) 松重充浩(日本大学教授)
底本:『華文大阪毎日(華文毎日)』創刊号―第141号(大阪毎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編・発行、1938年11月-45年5月)全141号/『華文毎日 上海版』第97-99号(大阪毎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編・発行、1942年11月-12月)
揃定価:498,300円(揃本体453,000円+税10%)体裁:B5判・上製・布クロス装・総約7800頁別冊:解説/総目次/索引 約300頁(予定) 予価3,300円(本体3,000円+税10%) ※分売可 ISBN978-4-8350-8390-2 (2023年2月刊行予定)
刊行・配本:
第1回配本 揃定価82,500円(揃本体75,000円+税10%) 2022年6月刊行
ISBN978-4-8350-8381-0
第1巻 第1号(38年11月)―第8号(39年2月)
第2巻 第9号(39年3月)―第16号(39年6月)
第3巻 第17号(39年7月)―第24号(39年10月)
第2回配本 揃定価85,800円(揃本体78,000円+税10%) 2022年10月刊行
ISBN978-4-8350-8385-8
第4巻 第25号(39年11月)―第30号(40年1月)
第5巻 第31号(40年2月)―第37号(40年5月)
第6巻 第38号(40年5月)―第44号(40年8月)
第3回配本 揃定価82,500円(揃本体75,000円+税10%) 2023年2月刊行
ISBN978-4-8350-8391-9
第7巻 第45号(40年9月)―第52号(40年12月)
第8巻 第53号(41年1月)―第60号(41年4月)
第9巻 第61号(41年5月)―第68号(41年8月)
別冊 解説・総目次・索引
第4回配本 揃定価82,500円(揃本体75,000円+税10%) 2023年6月刊行
ISBN978-4-8350-8395-7
第10巻 第69号(41年9月)―第76号(41年12月)
第11巻 第77号(42年1月)―第84号(42年4月)
第12巻 第85号(42年5月)―第92号(42年8月)
第5回配本 揃定価82,500円(揃本体75,000円+税10%) 2023年10月刊行
ISBN978-4-8350-8399-5
第13巻 第93号(42年9月)―第100号(42年12月)
第14巻 第101号(43年1月)―第108号(43年4月)
※『華文毎日』に改題
第15巻 第109号(43年5月)―第116号(43年8月)
第6回配本 揃定価82,500円(揃本体75,000円+税10%) 2024年1月刊行
ISBN978-4-8350-8403-9
第16巻 第117号(43年9月)―第126号(44年2月)
第17巻 第127号(44年3月)―第136号(44年12月)
第18巻 第137号(45年1月)―第141号(45年5月)
『華文大阪毎日上海版』第97-99号(42年11-12月)
※発行年月はすべて西暦表記。
整理者简介
编译丨一点苍山阁
巴扎黑
THE END